第二天。京都,皇城,永贞殿。
“有事上奏,事退朝。”大殿内响起了首领太监潘德海尖细而刺耳的声音。
“臣,有本要奏。”礼部尚书上官宏奎说道:“陛下,下月初一是祭祀先王十二帝的日子,臣请陛下拨款一万五千两筹备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顺启帝说:“如今山西大旱,朕当祭祀先祖,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我大坤国国祚万年。朕,准奏。”
“但目前国库并不充盈,祭祀一切从简。”顺启帝补充到。随即又看向余庆伟,“余爱卿,你且拨一万两白银给礼部筹备祭祀大典。”
余庆伟欲言又止,压抑着怒火回答:“臣遵旨。”
退朝后,余庆伟越想越气,做为户部尚书,一生为官清廉,为这个走向衰败的国家操碎了心,自己非但没捞着一点好处,现在还被顺启帝咄咄紧逼。
“余大人,想好了吗?”余庆伟身后传来康宁的声音,“赈灾钱粮还没下落,今儿又叫你拨款给礼部,‘巧妇难为米之炊’,这是想要余大人你的命啊。”
“哎,康大人,你叫余某如何是好?”余庆伟边摇着头边说。
“康某昨晚找你商量的事,余大人考虑的如何了?”
“今日戌时,余某略备薄酒,请康大人到府一聚。”余庆伟对康宁说。
“康某一定准时赴约。”康宁回答。
京都,戌时,康宁准时敲响了余府的大门。
“康大人,请进,我家老爷已恭候多时。”听到敲门声,余家家丁连忙开门。
康宁刚走进大门,就看见余庆伟快步迎来,边走边说:“康大人,余某恭候多时了,快请进,快请进。”
两人走进大厅,余庆伟连忙对康宁说:“康大人,请上座。”
康宁也没推辞,直接落座了上方位置。
“余大人这是想好了投靠昌王?”康宁直入话题。“不然不会邀我到府上一聚吧。”
“既然康大人都说的这么直白,余某也不藏着掖着了。”余庆伟看康宁都这么直白,自己也直入话题。“我决定跟着昌王干。”
“余某是乙亥年甲榜进士出身,历经三朝才混个户部尚书。”余庆伟埋怨道:“当今陛下看似英明,实着昏庸。我余某殚精竭力,却遭到陛下如此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