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BOOK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我真的快不起来啊!——发现孩子慢的深层原因(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孩子为什么会拖拖拉拉?为什么就算受到了我们的责骂,他也依旧保持一种“龟速”?孩子的磨蹭只不过是他的一种不良习惯,我们需要更深一层去挖掘他慢的真正原因,然后再将这些原因“各个击破”,以帮他逐渐“快”起来。

1.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妈妈不要包办、越俎代庖

我们人人都喜欢一种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更乐得有人帮我们做事。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下都会围着他转,既然可以享受这种毫不费力就拥有的“幸福”,孩子当然愿意“坐享其成”。

于是,我们对他照顾有加,使他不知不觉中就变得“饭来张口”;我们对他疼爱有加,不愿意让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么事都要替他做好。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看不惯他做不好、做不对的样子,一时心急便替他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内心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妈妈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穿鞋、背书包、戴帽子,这样一个全套的“动作流程”全都是妈妈帮着清清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动手。直到清清已经上5年级了,这套“动作”依然是由妈妈代劳,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是有一天,妈妈生病了,早上没起来,清清只得自己干。但他哪里做过呢?不是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就是鞋带系不上。可清清自己却不知道着急,他以为妈妈平常在半小时内能给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结果,那天上学清清迟到了一整节课。回到家,他对着妈妈好一阵埋怨,妈妈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思……

清清的妈妈的确也该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清清就不仅仅是做事拖拉了,他个人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孩子快起来,我们首先就要从不包办代替开始。

▲ 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穿衣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吃饭也总该要自己吃,想要什么东西应该自己去拿,自己的书本、玩具用过了要自己去收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许多许多,这些事都该是他自己主动去完成的,我们不能让他成为被动接受者。

我们要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我们该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具备足够的能力时,我们要能引导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最开始孩子往往会找不到衣服的前后,袖子穿不进去,或者裤腿穿错了,虽然他会状况百出,但我们要慢慢训练他。要让他主动去做这些事,并逐渐形成习惯。

▲ 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这里所说的耐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我们对孩子耐心,要慢慢地教他学会做所有事;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要能抑制住自己想要上去帮忙的欲望。

毕竟,孩子学习做事也是需要时间与过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都学会,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得驾轻就熟。我们要耐下性子来,一遍一遍地教他,正所谓“熟能生巧”。当他自己慢慢学会穿衣、吃饭、收拾东西、整理房间等等事情之后,他自然就能快起来了。

而这个过程对我们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要忍受孩子不断出错的情况,要忍受他一遍遍做不好的情况。此时我们要收起自己的急性子,要允许孩子做不好,允许他慢。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较他现在的做法与以前的做法,如果他现在做事比之前快了,也比之前做得好了,那么我们就要表扬他,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 要注意不能走极端

在改变包办这个习惯时,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走了以下几种极端:

第一,“不包办代替就是撒手不管”,抱有这样想法的妈妈,放手的速度就太快了,这会让孩子完全没有适应的过程。他的内心就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难,他也会认为自己非常笨。当孩子有了挫败感,他不但快不起来,反而会变得更加拖拉。

我们放手的速度要慢一些,一边教孩子做事,一边放手让他去做,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帮助。我们要让孩子逐渐从不会做、做得慢过渡到会做、做得快。

第二,“你必须自己做,不然没人同情你”,我们何必要用这样严肃的态度呢?我们不过是想要孩子学会自理,能利索做事罢了。我们冰冷的态度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伤害。

所以,即便是要孩子自己做事,我们也要尽量保持一种温柔的态度,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当他有了进步之后,我们还要及时给予他表扬,这样也能激发起他的自信心与好胜心。

第三,“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自己做”,这样的认知就太绝对了。我们也要学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我们不让他招待客人却非要他一定把自己的袜子洗干净,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尴尬,同时也是对小客人的一种不尊重。我们完全可以要他先放着,等过后再做。

在一些十分紧要的关头下,我们就要适当放宽要求,孩子可以练习的时间有许多,不一定非要占用那些重要的时刻,否则孩子在将来做事时可能也会没有主次之分。不过,如果是孩子故意捣乱,故意拖延,那我们就要严肃起来,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了。

2. 妈妈不在,呵呵!——只要没妈妈的督促,孩子就会拖拉

也许是之前妈妈的督促让孩子形成了一种习惯,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非常差,又或者是他干脆就是在偷懒,有些孩子一旦妈妈不再督促了,或者不在他的身边,他就立刻会变得拖拉起来。不管那件事有多重要、多紧急,他都会显得不紧不慢的。

如果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我们倒还可以对他加强培养;而对于后一种情况,我们对他的教育就要格外注意,否则说多了他会烦躁,说少了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心乐一直生活在妈妈的督促之下,起床需要妈妈催,做作业得要妈妈督促。他已经形成了习惯,而且也已经产生了一种认知:妈妈绝对会帮我掌握好时间的。因此,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时间观念,而妈妈对此也非常着急。

最近几天,妈妈有事回老家了,家里只剩下了心乐和爸爸。一开始心乐还觉得很开心,他在心里偷笑:“呵呵!妈妈不在了,再也没人催促我了,真好!”妈妈走后的第一天晚上,心乐慢慢悠悠地做着作业,很简单的几道数学计算题作业,愣是被他做到了晚上23:00。第二天早上,很晚才上床的心乐窝在被窝里不愿意起床,他心里还想着:妈妈肯定会叫我的。他早就忘了妈妈不在家的事情。

而当他终于睁眼起床时,时间已经指向了上午10:00,他已经迟到了两个多小时了!心乐一下子跳下床冲出房间,跑到爸爸妈妈的屋子,冲着爸爸大喊:“爸爸,为什么不叫我起床!”在家休假的爸爸却很平静地回答道:“是你妈妈让我不要叫你的,你长大了,自己必须要有时间观念!”

心乐这一次算是吃了个大教训,相信他从此以后一定会牢记“自己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这句话。很多孩子都有心乐这样的毛病,妈妈在的时候,在妈妈的催促下还能将事情尽快做完做好,可一旦妈妈不在身边了,他就会恢复到拖拉的状态之中。我们会为此而感到非常心急,甚至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向他发脾气。

不过我们也要好好想一下,看一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如此拖拉,看一看我们是不是也要承担责任。因为像心乐这样没有人督促就会变得拖拉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为我们之前总是督促他,他才形成了这种不良的习惯。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 用游戏帮孩子建立起时间观念

时间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他可能并不能完全理解时间的流逝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时间观念,我们首先就要让他明白时间是一种不可逆的存在。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一种名叫“X分钟工作”的游戏。这种游戏是让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件事情,使他感受到时间与他眼前要做的事情的关系。我们可以以5分钟为限,用闹钟来计时,或者与孩子比赛收拾玩具,或者和他一起阅读故事书。当计时结束之后,要让孩子看到在5分钟之内他都做了什么,比如收拾了多少玩具、读了多少个字,等等,这会使他有一种成就感。同时我们还要告诉他,刚过去的5分钟永远都找不回来了,被他用掉了,而他学会了收拾玩具、学会了几个生字,这就是那5分钟送给他的礼物。

另外,我们还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而我们自己也要有基本的时间观念,这将能为孩子树立起好榜样,激励他自己去主动珍惜时间。

▲ 与孩子达成一种时间上的约定

孩子之所以不觉得时间紧迫,是因为我们从最开始就向他传递了一种“时间其实是够用”的观念。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就拿孩子上学来说,如果他7:30必须出门,我们自己可能会将最后的时间限制在7:25。从7:30开始,我们就不断地给他“放宽”时间,“我再给你5分钟,快点!要迟到了”,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就是要让他快一些,可我们却很安心,因为我们自己就先留了一个5分钟的缓冲期。也就是说,即便孩子在7:25并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依然能保证他在7:30出门。但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觉:原来时间永远都是够用的啊!妈妈说要迟到了,可我也没迟到。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催促”方法,和孩子就时间做一个约定。一位妈妈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我女儿很磨蹭,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比如说吃饭,她会一直磨着吃不完。有时候我们连碗都刷完了,可她依然还在吃。后来,我告诉她:“如果我们吃完饭之后你依然没有吃完,那么我就会直接收掉你的碗筷,不管你有没有吃完。”女儿对我的话毫不在意,下次吃饭时,她依然很慢。

结果当我们吃完饭之后,我直接就将她的碗筷收走了。她的碗里还留着没吃完的米饭,以及她最爱吃的鱼肉。女儿吃惊地看着我,我却很平静地告诉她:“我已经提醒过你要注意时间了,如果你没有吃饱,这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

经过这一次事情之后,女儿再吃饭就变快了,虽然有时候我还是会收掉她没吃完的饭碗,不过她留在碗里的饭却越来越少。直到后来,她的吃饭速度终于和我们同步了。

这样的时间约定会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将不会再抱有侥幸的心理。他会记住因为没有遵守时间约定而带来的教训,而且他的这种记忆还会非常深刻,这会激励他更快纠正之前的做法。

▲ 学会巧妙运用督促法

虽然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在自觉主动的情况下去处理他自己的事情,可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七八岁之后,才会有能力管住自己。所以在此之前,我们对他的督促是有必要的。

我们要尽量减少对他的说教式的、重复的、机械的唠叨,即便是督促,我们的语言也可以温柔一些、幽默一些。比如看到孩子写作业又开始磨蹭,我们可以走到旁边说:“唉,作业本是不是不喜欢铅笔了呢?怎么它总不让铅笔靠近呀?”这时,孩子就能意识到我们是在催促他了。而当我们不在他身边时,我们也可以提前告诉他:“你要努力让作业本和铅笔成为好朋友呀!能做到吗?”这种幽默的说法,会激发起孩子的兴趣,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这样他自己就会主动加快速度了。

3. 我也着急啊!——孩子心里也着急,但就是快不起来

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是不同的,有时候他的手脚配合并不算非常灵活,所以他可能想快也快不起来。其实他内心也是非常着急的,而此时我们如果再去催促他,他就会变得更加急躁不安,甚至还会发脾气。可他的这种着急,却并不能让他变快,他反而还会因为急躁而变得更慢,这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小林在班里是个有名的“慢性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到了放学时,大家都能快速地收拾好书包,可小林却总是慢吞吞地,书包也被他收拾得乱七八糟,还经常会落下一些东西。

不仅是在学校,小林在家里也非常慢,早上起床、穿衣,他总是能磨蹭老半天。妈妈一催他,他不是更快,反而是更慢了。可每次妈妈训他时,他却也皱着眉说:“我也想快啊!我也挺着急的,可我就是快不起来。”妈妈听到他这样说,感觉更加头疼了。

也不怪小林的妈妈头疼,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慢半拍,做事总是拖拖拉拉的,哪个做妈妈的不着急呢?可是,我们干着急是没有用的,而且就如小林所说,他其实也是想要快起来的。那么,我们就要好好想一想这其中的原因了。

孩子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孩子自身的能力还有待发展,想要快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孩子对自己没有自信,认为那任务那么难,自己不可能完成;还有的孩子则是因为后天的环境影响,比如之前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是一种慢节奏的,可之后再和父母生活就变成了快节奏,他也想快,可习惯已经形成,改正也需要过程。我们需要针对各种不同的原因,帮助孩子逐渐纠正这种拖拉的毛病。

▲ 帮孩子循序渐进逐渐变快

孩子由慢变快也是需要过程的,他的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都还处在发育之中。所以他的行为能力的发展也有待进步。而且做事时,他也许并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先后顺序,也没有掌握好各种事情的基本技巧,简单些说就是“手比较笨”。此时,我们就要耐下心来,教他逐渐变快。

我们可以帮孩子设立小目标,比如一周内他要能自己独立穿上衣服裤子、系好扣子,或者几天内他要能自己系鞋带,等等。我们要通过反复地对他进行训练,加强他的动作熟练程度。当他慢慢熟悉这些动作之后,他的手自然就会变“巧”。另外,我们也可以给他设置一些小练习,比如让他用筷子夹黄豆、小纽扣等等,以此来训练他的手的协调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吝啬指导与夸奖,目标的安排也要由易到难,要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就感。

▲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比赛”

孩子都有一种好胜心理,尤其是男孩子,他会更希望自己能得第一;而对于女孩子来说,她强烈的自尊心也会激励她不要落在他人之后。所以我们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个性特点,通过“比赛”来让他逐渐变快。

比如,我们可以鼓励孩子邀请同伴来家里做客,然后有意识地要孩子和伙伴们开展一些比赛,帮助他克服自己拖拉的毛病。在设置比赛时,我们一定要从孩子容易办得到的事情入手,这可以让他体验成功,同时也能帮他看到自己的实力。

另外,有的孩子在面对这样明显的比试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没自信。而且,如果我们真的要他这样明显地去和他人一较高低的话,还可能会得到相反的结果。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他进行一种暗中的比试。

就拿小林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当他再收拾书包时,可以找一个与他动作一样慢的同学,然后在暗中和那个同学比试,只要他肯努力,他就能快起来。当他比那个同学快了之后,他可以再按照新的速度去寻找下一位比赛的对象。这样他就能变得越来越快。

▲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孩子自己平时在生活中也会看到他与别人的差距,看到别人能很快地做完事情,他自己也会觉得心里不舒服。我们要抓住这个教育的好时机,可以先从一件事情开始,让他先改掉一个磨蹭的习惯。而帮他纠正拖拉的坏习惯,最好的检验标准就是他自己。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他的特点,为他“量身订做”一个赶超目标,鼓励他赶超原来的自己。

我们可以帮他做一个进度表,可以一天算一个进度,或者几天、一周算一个进度。我们要记录下他的原始状态,之后的每一天我们要么鼓励孩子自己记录,要么帮他记录下他的实际完成情况,然后与他之前的行为进行对比。如果他有了进步,我们就要及时表扬他,给予他精神或物质上的小奖励;如果他退步了,我们也不用着急,毕竟孩子的进步总是会呈曲线一样的,不可能总是在进步,而且一开始他也一定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我们要有耐心。

另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些目标我们也要适当地进行调整。比如小学时,我们给他的目标是“能自己穿衣服”,到了中学我们就要更改目标了,他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穿好衣服”。这样孩子就能一直向高攀登,他就会做得越来越好。

4. 有什么好着急的!——孩子天生慢性子,什么事都不急

遇到天生慢性子的孩子,我们有时候也会哭笑不得。我们可能已经急得都火烧眉毛了,但他却依然慢条斯理地“按部就班”,甚至还会埋怨我们:“这有什么好着急的呢?”

对于这种天生的慢性子,我们不能统一而论。比如,有的人虽然在平时看着慢悠悠的,可是一到了关键时刻,他却会一反常态,认真严谨快速地将事情解决得干净利落;有的人的慢是一种沉稳的表现,这会给他人以安心感,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快更好。而还有的人则是一直都慢悠悠的,到了关键时刻他的慢如果影响了事情的发展,这就很让人头疼了。

小阳就是个慢性子,平常在家他做什么都不着急不着慌,如果全家要出门,他一定是最后才收拾好的那一个,经常是全家人坐在那里等着他。而他在学校里就更加慢了。

有一次随堂小测验,老师在测验之前就告诉大家:“这次的题量有些大,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尽量快些做。”所有的同学都加快了答题的速度。可小阳拿到试卷后却坐在那里削起了铅笔。等他把铅笔削好了,别人已经做了好几道题了。他开始答题时,是将一道题在草稿纸上计算一遍,然后再誊抄到试卷上。最后,老师要收卷了,虽然题量大,但做完的同学还是很多,就算有没做完的,也不过是剩下了最后一两道题。只有小阳,他连试卷正面的题都没做完,最后的成绩当然也就很不理想。

老师为此多次找过小阳的妈妈,可妈妈也很头疼,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即便到了这种情况,小阳却依然无所谓地说:“我不觉得这有什么可着急的呀!”

面对这样的“慢半拍”孩子,老师和妈妈又怎么能不着急?可是从小阳的故事我们又能看出来,对这样的孩子,我们着急他却依然不急,我们的教育在他身上似乎并不管用。但如果我们放任他不管,他又会逐渐养成拖拉、散漫的习惯。所以,我们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对付”这样的孩子。

▲ 引导孩子“体验”慢性子

慢性子的孩子大多都不认为自己很慢,他可能也会有小阳那样的想法:“有什么可着急的呢?”鉴于此,我们可以找机会让他体验一下他自己的慢性子。这个机会是需要我们去替他创造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像下面这位妈妈这样,找个时间表演一下孩子平常的表现。

小艺每天早上起床就像在放慢镜头,她穿衣服的速度堪比龟速。妈妈想让小艺快一些,可是怎么说她她都依旧“我行我素”。最终,妈妈决定使出她的“杀手锏”。

星期天时,妈妈说要和小艺来个角色转换,也就是妈妈扮演小艺,小艺扮演妈妈。小艺对这个游戏感到很好奇,于是便同意了。母女二人先从早上起床开始演起,“妈妈”开始叫“小艺”起床。只见“小艺”慢慢地从被窝里爬出来,再慢慢地做出拿衣服的动作,然后一点一点地把手伸进一只袖子,接着又是一点一点地伸进另一只袖子,慢慢地整理衣服,慢慢地系扣子,慢慢地穿裤子……

小艺看到妈妈这样子,皱了皱眉头说:“这也太慢了呀!你得快些,不然要迟到了。”

妈妈笑了,从床上起身下来走到了小艺面前说:“你也觉得慢了是吗?你想想看,之前你每天早上起床是怎样的呢?”小艺忽然脸一红:“好啦妈妈,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妈妈点点头说:“这就好,我知道你一定能快起来的。我们从明天开始努力好吗?”

小艺的妈妈采用的这种真实情景再现,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视觉、心理的双重刺激。这将能帮他明白自己的慢性子究竟有多慢,他能看到自己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同时他也就能体会到他人对这种“慢”的等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会使他有意识地去变快。

当然了,进行这种“体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非常敏感,感情细腻,那么我们这样的扮演可能会让他感到无比羞愧,他会觉得我们是不是在嘲笑他。这反而不利于帮他改正拖拉的毛病。如果孩子是这样的性格,我们就要换一种教育方式了。

▲ 从我们自身开始纠正

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也该仔细审视一下我们自己,我们本身是不是就是慢性子呢?要知道,身为妈妈,如果我们就是慢性子的话,我们所创造的这种“缓慢”的家庭氛围对孩子也会影响深刻。

因此,要教育孩子,我们就要从自身开始纠正,我们要适当地加快自己的办事速度。如果我们的家庭变成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家庭,我们能够变得快起来,那么相信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就能有所改变。

▲ 教孩子从他人的评价中纠正自身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地听得懂他人的评价;而随着他思想的成长,他也会逐渐领会他人的意思。我们要教孩子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并要他从这些评价中学会纠正自身的缺点。

比如,当班级举行活动时,如果他因为磨蹭而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是怎样评价他的?有没有埋怨他、嘲笑他?同时他也要多想一想,为什么磨蹭就会受到他人这样的对待?我们要用一种坦诚的态度去和他探讨这个问题,千万不要带着指责与嘲笑的口气,否则孩子就会因此而感到自卑。

5. 它还不是最好的!——苛求完美,为做好一件事不停地重复

人人都希望完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期望。虽然苛求完美可以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但是有的孩子却可能因此而产生一些不恰当的举动。

上3年级的琪琪是一个很刻苦的孩子,她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好,老师因此非常喜欢她。琪琪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喜爱,各方面也都积极努力地做到最好。比如,写生字时,如果有一个字她觉得没写好,便会用橡皮擦了再写,倘若感觉依然还是不好,就继续擦继续写。如果还是觉得不行,她甚至会撕掉这一页,将所有的生字再誊抄一遍。她甚至给自己辩解道:“老师都喜欢这样完美的,我必须要达到老师的标准。”

可是如此一来,琪琪每次写作业的时间都会很长,原本半小时的作业,她经常能写两个多小时。妈妈有时候不得不说她:“已经写得很好了。”可她却不听,非要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母女二人经常为此争论。

琪琪这就是在走极端,为了追求完美而不停地重复,这样她自然会浪费许多时间,变得拖拉起来。很多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去追求完美,但这样的追求却会成为他的一种负担,因为他还不能很好地控制时间与自己的行为。因此,他追求了完美就会浪费掉宝贵的时间。

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样苛求完美的孩子呢?

▲ 我们自身先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身为妈妈,我们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就非常追求完美,对自己的要求就异常严格,那么我们的表现势必会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且,如果我们自身就要求完美,那么对孩子的要求也就会变得非常严格,这种约束与影响都会使孩子开始学习我们的思维方式。他甚至可能比我们还要认真,比我们更加追求完美。

所以,要纠正孩子的这个毛病,我们要先从纠正自身开始做起。首先,我们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对于他的表现我们没必要斤斤计较,说话时也要适当放慢速度,多一些面部表情,这会让孩子放松下来;其次,我们尽量不要表现出对自己或对他人的不满意,尤其是不要总将注意力放在做错的事情上,要多想想自己或他人做得好的地方;最后,我们要让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不一定非要立刻就去改善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且也没必要总对孩子吹毛求疵,也不要经常要求他立刻纠正他的错误。

▲ 针对孩子的特点来纠正他的“苛求完美”

虽然同为苛求完美,但每个孩子所“苛求”的重点却不一样。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学习。尤其是一些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刚接触作业他可能会对其格外认真。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琪琪那样,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于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先和他进行交流,看看他到底为什么会不满意、为什么要不断重复。如果他是因为自己写得不好看,我们就要提醒他这样的练习可以留到其他时间去做,不要在作业上浪费时间。如果他依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无法判断的话,我们可以让他先保留一次写完的作业,然后再在另一个本子上去重新写一遍,这时他要努力纠正他觉得写得不好的地方。第二天上学时他再将两个作业都拿给老师,请老师给评判一下,如果老师反应差不多,此时我们就要提醒他不要再做第二遍作业了。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生活。比如,他会要求自己的东西不能乱放,如果我们动了,他会重新再摆一遍。他会主观认为东西就该是那样子放的,只要他觉得不对劲他就会去更正。比如,我们原本帮他收拾好了房间,但他觉得很多东西摆放的位置不对,他重新摆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保持心情平静,要么是帮着他做到他想要的效果,要么是放手让他自己去做。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他看问题的角度会变宽,这种行为自然就会消失。不过,如果孩子是故意和我们作对,我们就要好好考虑一下了,看看是不是我们自身有哪里做得不对,所以才招致孩子的不满。

还有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苛求自己的外貌。为了自己的发型、脸蛋、衣服能够让自己满意,他能在镜子前面站上好久。我们看着着急,他自己其实也着急,只不过我们着急的,是他这样白白浪费大把的时间;而他着急的,则是为什么他的外表总也达不到他理想的状态。青春期的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貌,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来自己的外貌问题是一件大事。此时我们该理解他的心理,不要去指责他,更不要与他正面发生冲突,我们可以从侧面解决。比如,我们可以给他建议,帮他处理好关于发型、脸上的痘痘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后,他自然就不会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不过,我们也要注意,要及时提醒孩子,外貌是天生的,不可能有完美,他更应该关注自己眼前的学习与生活。

6. 玩?好哦!学习?哼!——要是玩,动作就快;学习,就磨蹭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