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职员,特别是那些有成就的“老银行”,他们自有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经验和品质,经过多年的工作磨砺,生活阅历比较丰富。以“老银行”为师,跟他们在一起,模仿他们的工作和思想,学习他们的工作、生活经验,新职员就可以尽快成熟起来,慢慢地成为像“老银行”那样的人。
“老银行”一般对人、对工作的要求都比较严,他们能够及时指出新职员工作和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让新职员日渐优秀起来。
和“老银行”在一起,新职员就有了随时模仿的对象,将他们的经验印在自己的脑子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进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定型。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蒋先生刚进入一家银行时,最佩服的就是信贷处的吴老师。吴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业绩非常好,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中流砥柱。蒋先生在工作中一直与吴老师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有什么问题就向他请教。
吴老师后来被提拔为省行的副处长,在系统内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副处长后,他还经常把蒋先生抽到省行帮忙。这对蒋先生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学习和锻炼提高的机会。
蒋先生参与了全省系统内多项信贷政策的制定,几乎参与了所有地市的信贷检查。他对全省的信贷情况有了更充分的了解,眼界比以前更宽了,看问题更全面了,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更加成熟了,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过几年上上下下的转换和历练,蒋先生的工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完全可以独立处理许多棘手的问题,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除此之外,他还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几项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他不仅完善了自己的金融理论体系,而且对银行的实务有了更多的见解,有些见解还写成了论文在期刊上发表。
由于他个人能力较强,再加上和吴老师的关系密切,本行的领导也对他格外重视,因此他在八年内迈了几大步,从一般科员发展为市行的副行长。
有人认为蒋先生真幸运,碰到了吴老师这样的“贵人”,其实不然,只要蒋先生有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不遇到吴老师,也会遇到别的老师。
现在有很多新职员看不起老职员,不屑于向他们学习,使得银行的优秀传统和业务模式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这不仅是银行的损失,也是职员个人的损失。
甘做“老银行”的“见习生”,需要宽容接纳的良好心态,自我克制的内心修养,见贤思齐的生存智慧。
新职员常常会有眼高手低的现象,自己看着简单,想得挺好,但是轮到自己就是做不到那个程度。如果新职员缺少学习的诚意,他们的水平永远也得不到提高。
新职员总觉得自己有的是时间,学什么都来得及。其实,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很短,从入行到退休,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有个“老银行”带着你,为你做指导,你就可以随时借鉴他的人生经验,可以减少不少麻烦。
但是,就具体的工作来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又很长,有一个师傅在身边,好好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在自己迈开双脚的时候,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让自己在迈向职业成功的路上更便捷。
像蒋先生一样,整天与和吴老师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他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优秀人士的熏陶和指导,这些行为就会融入自己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经验中,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成长的真谛,发展就在情理之中。
要想让自己优秀起来,就要甘做“老银行”的“见习生”,这是别人用时间和经历为你搭建的发展阶梯。
银行的台阶不能“透支”
银行职员要想走上相应的高度,有很多的台阶需要爬。如果越过相应的台阶,或者相应的台阶没有做结实,要么回来补课,要么摔得很惨。
银行有资本的最低要求,银行的从业人员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透支自己的资本,资本便不能支持未来的发展,透支得越多,失败得就越彻底。
在银行里要干出点名堂并不容易,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透支”就会造成实力的损耗。
如果你的努力不能变成大家看得见的实绩,那么无论初衷多么好,说得多么诱人,最终都是不能持久的。
如果你在岗位上持有的是“信用卡”,而不是“黑金卡”,临时“透支”还是可以的,但是你必须及时平账,否则对你的优待就会取消,甚至还会把你列入“黑名单”。
“透支”有一个最直接的危险,那就是你永远不会有充足的储备以应对不时之需,就会导致资本积累不足,资产的保值增值出现困难,个人发展基础就会在这种“透支”中被削弱。
银行职员个人的发展不仅不能“透支”,而且还要不断增加自己的基础储备。
越是想让未来的发展趋好,越要防止自己对岗位资源的“透支”,尽可能增加自己的各种储备,让自己更有实力。
银行是一个讲求实力的地方,发展资源的“透支”会削弱你的实力,导致个人发展出现拐点。你“透支”的额度越大,频率越高,下滑的速度就越快。
子凭父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