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绝不算贵,蒜泥白肉对肉的品质要求很高,这正是这家店的长处,加上师傅的好厨艺,想来味道绝不会差。
“蒜泥白肉又一份!”
李二郎进厨房里报菜,将点菜单钉在木板上。
和吴记川饭一样,川味饭馆每次推新菜,大多数客人都会点一份尝尝鲜。
转眼间,蒜泥白肉便已卖出去五份。
谢清欢当即按照师父的教学将片好的肉回锅冒一下,然后捞出沥干,每十片一盘,摆好盘,依次淋上复制酱油、红油和蒜末,最后撒上葱花。
“走菜——”
李二郎不负责点菜,因此每桌点了哪些菜他记不太清,上菜之前得先问一句。
好在每张桌子都编了号,虽说数字长得有点奇怪,但很好记。
蒜泥白肉依次上桌。
徐川四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到盘中。
没有在底下铺豆芽或者黄瓜,好评!
盘中只错落覆着或卷或立、近乎透光的薄切肉片,肥处凝白,瘦处淡粉,黑、红、黄三色酱汁层次分明,翠绿的葱花零星点缀其上,色彩分明,极其诱人。
徐川举筷拌开,浓郁的蒜香混合着酱香和辣油香气瞬间扑了满鼻,四人同时咽了口唾沫。
待调料拌匀,四人纷纷夹起一块白肉。
好刀工!
单看薄可透光的肉片,就知道绝不会差。
肉一入口,蒜泥的独特辛香瞬间充盈口腔,蒜泥的颗粒并不细腻,汁水却很足,与酱油的咸鲜和红油的香辣融为一体,味极丰富,浓香四溢。
肉质果然上佳,一口咬下,肉香十足,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四人的牙口都不算好,可这肉片咀嚼起来毫不费劲,三两下便滚落肚皮,唇齿余香。
“嚯!这味道正!”
徐川有段时日没吃过这么正的蒜泥白肉了。
“这肉质,怕不是黑猪二刀……”
“肯定是!和我在其他地方吃的蒜泥白肉完全两码事,做得是真地道!选料、刀工、调味,没一点毛病!”
“老板,来一桶饭!”
自从徐川带三人来吃过一次饭,四人便经常约来这家店打牙祭。
不仅为宋菜而来,更因为吴老板父子实在,舍得用好料,做好菜,哪怕离得远、店里的环境差些又有什么关系?
已经退休的小老头才不在乎这些。
……
“三位客官里面请!”
三天后,李二郎开始尝试独自招呼客人,他甚至能认出不少字了。
他在吴记川饭干了两个多月,许多菜品的名字他虽然不会写,但大致认得。
两边的菜品有一部分重合,只是菜名的写法有所不同。
他起初以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后来发现不对,字还是那些字,只是简单许多,辨认起来没那么费劲。
李二郎本就机灵,吴建军教了他几天,他已将菜单上的菜名认得七七八八。
吴铭按每日一至两道新菜的频率教学,不止凉菜,也教徒弟简单易上手的热菜。
谢清欢干劲十足,白天有师父单独传艺,夜晚有柔软温暖的仙家被窝,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她虽也渴望学些有难度的菜,但她也知道自己水平尚浅,用师父的话说,仍需沉淀。
期间双双姐来过一回,她倒是想留下来帮忙,却被师父打发回去了。
嘻嘻!
每每想起此事,谢清欢便禁不住一阵窃喜。
她其实并不介意师父区别对待,只要受到优待的人是她。
吴铭倒没有区别对待,主要是因为没有何双双发挥的余地,只经营一家店,他和小谢两个人足够了。
另一个原因是,吴记川饭已经歇业,她一个厨娘每天来店里作甚?且频频出入卧房,万一教外人见着,难免招致非议。
这几天陆陆续续有客人登门订宴,雅间的预定已经排到五天以后了。
至于开张首日的两桌,一桌已经预留给沈廉叔;另一桌则被欧阳修拿下,身为本店的会员,醉翁享有优先预定包间的福利。
转眼又一日。
今天是宋代的八月二十日,现代的9月19日,照例旬休。
趁着休息,吴铭打算把雅间的菜单定下来。
他不对雅间设置低消,小菜一律免费,这些都是蝇头小利,客人随便点两个菜,多的都赚回来了。
店里只吴铭和李二郎两人,二郎连师师的场都不去捧了,一是没钱,二是没这个心思。
他的心思全在眼前这份菜单上,模仿上面的菜名,写了一遍又一遍。
李二郎做梦也想不到,他有朝一日竟能接待天上的客人,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机遇!他虽不曾读过书,却也分得清轻重缓急。
两人各干各的事,同时守着工匠翻修房屋。
至于谢清欢,她早在工匠到来之前先行离店,径往何双双家里洗澡去了,要等入夜后才回来。
“吴掌柜!”
吴铭抬头看去,露出几分笑容:“刘牙郎。”
目光扫过刘牙郎,落到他身后的年轻男子上,莫名觉得有点眼熟。
刘牙郎引着对方跨入店里,叉手行了一礼:“几日不见,贵店竟已大变样了,待翻修罢,生意定当更上层楼!”
吴铭回两句客气话,看向旁边的年轻男子:“这位是……”
对方连忙叉手唱喏:“小的孙福,见过吴掌柜!”
“嗯……”
吴铭轻轻点头,这张脸委实眼熟,这个名字却耳生得紧。
刘牙郎笑道:“孙福原是狄公家里的灶房杂役,前几日狄公离京出知地方,遣散了家中仆役,他因此没了差事。听闻吴掌柜曾为狄公操持宴席,你应该见过他才对。”
“哦!”吴铭恍然,“我是觉得他眼熟,却又不想起在哪儿见过。”
孙福顺着话茬道:“那日有幸见识吴掌柜的手艺,小的真个大开眼界,好生佩服!听闻贵店在招募跑堂伙计,若吴掌柜不嫌,孙某甘愿效劳!”
刘牙郎说道:“孙福进狄府当灶房杂役之前,曾在食肆里干过几年跑堂伙计。家中原有两个姐姐,年前均已出嫁,唯剩一耳聋老母,年事已高。他这些年挣得的钱几乎都给了母亲,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孙福摆摆手道:“我这些年在狄公府上做工,平日里回不成家,不能伺候母亲,只能给些银钱,哪里敢称‘孝’字?”
“你有此孝心,已经胜过大多数人了。”
吴铭嘴上说着,心想刘牙郎这回终于汲取了教训,把背调做清楚了。
既是孝子,品性自然不坏;又曾在食肆跑过堂,有一定的经验;更何况,他之前在狄家做工,懂得如何侍奉达官贵人,让他负责雅间,再合适不过了。
“吴掌柜以为如何?”
得吴掌柜首肯,刘牙郎立刻伸手入怀摸出契约。
在立契之前,还是要把规矩讲清楚:有哪些活计,每日工作多少时辰,工钱几何……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你在此间所见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
ps:我知道大家不爱看现代的剧情,但完全不写也不可能,我只能尽量精简,精简到五千字已经是极限了。差三千字,明天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