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句话,减少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就业岗位,打击甚至覆灭成千上万的相关企业。”
“这可不是小事情啊,小东。”
肖建国听到杨东说到这里,觉得杨东的大局观还是太缺乏了,如果这么简单就可以做的话,为什么过去几年国家不去做呢?
真以为没人想过这么做吗?
这又不是什么高明的办法,大家都想过要发展绿色能源,以环保为主,节能减排。
但是以前的怎么办?全部拿掉?取缔?
传统经济不要了?民生就业不要了?舆论阵地不要了?
杨东的这个办法,没新意,不得行。
肖建国摆了摆手,突然有些忧心起来。
杨东如果大局观不提高的话,未来的成长上限只怕…
“大伯,我话可还没说完呢?”
杨东见肖建国这么急迫打断自己的发言,顿时有些无奈。
自己刚才说的这些,当然是没什么新意。
可自己后面还有话啊。
“说下去!”
肖建国点了点头,示意杨东继续说,他也想知道杨东能说出什么新意。
“大伯,京城治理空气质量的同时,要搭配国家大战略,如此才能够让京城的损失降低最低,甚至变废为宝,未尝不可。”
“我觉得国家要启动京津翼协同发展,成立京津翼城市中心群,以京城和津门市两大直辖市的职权和功能性,带动北翼省的发展,从而实现京津翼地区的全面发展。”
“另外对于京城的高污染企业,高风险企业,可以外移,逐步转移到津门和北翼省,但不得超过五年,就要一步步走向海外,走向东南亚地区。”
“不是我坏,也不是我损,我是觉得污染这个东西虽然是全球性的,但首先要保证我们自己有碧海蓝天,然后再去想其他国家的污染问题。”
“不把自己做好,不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去管全世界的发展,得不偿失。”
“因此,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势在必行。”
杨东说到这里,便笑着看向肖建国。
而肖建国此刻已经吃惊的望着杨东,有些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经京津翼发展已经在人大内部开很多次会议了,政事堂也是召开过好几次的协调会,在之前的三年之内已经有一个内部的意见。
但很明显,杨东这个级别和层次是绝对不可能知道的,就连杨东的岳父苏玉良也没资格知晓。
杨东的师公肯定知道的,但问题是这种八字没一撇的战略,杨东师公也不可能随便说出去。
因此,肖建国此刻肯定,杨东绝对不是提前知道京津翼协同发展,而是他自己想到的战略。
肖建国这回吃惊了,杨东的大局观竟然这么强吗?
刚才他还满心的失望,但现在他就忍不住激动。
如果杨东真的如此有大局观,那么未来杨东的成就不可限量啊。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肖建国忍不住开口问。
“是我结合京城与津门市,北翼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的考量,觉得应该要发展城市集群建设,以此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其实就算没有上辈子的记忆,杨东现在的政治素养也提高很多,眼光也是如此。
毕竟当了很多年领导之后,你接到的各种信息和周围的成长环境,肯定跟老百姓不一样。
信息差,地位,权力,这三者加起来,就是成功的基本必备因素。
而现在的杨东,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