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如细雨润物,一点点地消解着李世民因河北之事对他产生的恼怒和失望。
李世民开始觉得,青雀或许真的知错了,他只是被下面的人蒙蔽,本性还是好的。
如今将他逼得太紧,是否有些过了?真让其就蕃的话是否仓促了些?
李泰的“刷存在感”策略,果然起到了效果。
朝堂上关于让魏王就藩的呼声,虽然依旧存在,但李世民的态度却明显变得犹豫起来。
他几次在议事时,有意无意地提到“魏王近日颇知进退”、“闭门读书,颇有进益”,释放出缓和的信号。
这让李承乾有些意外,也暗自警惕。
他没想到李泰会使出这等“哀兵”策略,直接打亲情牌来动摇父皇的决心。
他深知,在李世民心中,父子之情的分量极重,若让李泰继续这般表演下去,恐怕之前的所有铺垫都可能付诸东流。
“四弟啊四弟,你还是这般能屈能伸。”李承乾冷笑。
他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不能给李泰喘息之机。
他召来心腹,低声吩咐了几句。
不久,长安市井间开始流传一些新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依旧是魏王旧属,但内容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些更易引发道德反感的轶事,比如某位属官纵容家仆欺压百姓,某位清客文人行为不检等等。
这些故事真真假假,传播极快,虽然不直接指向李泰,但“魏王身边的人都是这等货色”的印象,却在悄然形成。
同时,李承乾再次动用御史的力量。
这一次,奏章不再泛泛而谈宗室就藩的好处,而是具体列举了历史上皇子长留京师最终酿成祸乱的例子,言辞犀利,直指要害,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奏章虽未点名,但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李泰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他深知市井流言的厉害,也明白那些御史奏章的杀伤力。
他加紧了进宫请安的频率,甚至在一次见面时,眼圈泛红,声音哽咽地对李世民说:“儿臣自知有过,不敢奢求父皇原谅。
只求能常伴父皇左右,时时聆听训诫,于愿足矣。
若…若父皇觉得儿臣留在长安不便,儿臣愿请就近择一闲散之地,哪怕规模小些,只要…
只要能时常得见天颜…”
他以退为进,看似是在试图争取一个离长安更近的封地,实际上却是故意如此激发李世民的舔犊之情!
李世民看着儿子泛红的眼眶和卑微的恳求,心中最柔软处被狠狠触动。
他仿佛又看到那个聪慧伶俐、总爱缠着自己问东问西的幼子青雀。
帝王之心亦是肉长,严厉的背后,深藏着舔犊之情。
他轻轻拍了拍李泰的肩膀,叹息道:
“青雀,你的心意,朕知道了。此事……容朕再想想。”
此言一出,李泰狂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