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余很庆幸自己那次听了上官教授的学术报告。作为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子,他和很多同学一样,内心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优越感。因此,第一次看到上官教授学术报告的海报时,他被报告的题目吸引,看到报告人所在单位,没想到是自己家乡省城的江城大学。
那所大学在他高考报志愿时连看都不会看,清华大学怎么会请这样一所二流大学的老师作报告呢?也许跟学校的哪个领导有关系吧?高余愤愤地想,有关系又怎样?如果你学术上很烂,在清华做报告是自取其辱。不管怎样,他肯定不会有兴趣去听。
高余又看了看简介,才知道报告人上官教授是清华校友。难怪敢来清华作报告,原来是清华毕业的。看到这里,高余心里略微平衡了些。不过高余不明白的是,上官教授在美国已经颇有建树,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来清华任教呢?清华多棒啊!真是遗憾!甚至可惜!
由于同是清华校友的关系,高余认为上官教授的报告可以一听。他抱着这样的态度听完了报告。没想到报告少有的精彩,即使清华本校的教授,能作如此水平报告的也不多。此外,不知为什么,高余对上官教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觉得上官教授有种说不出的亲切。
报告讲完后,在提问题环节,高余抢到了一个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让上官教授在回答问题前特地说了句“这个问题很好!”。虽然很多报告人喜欢这样说,但本场报告的提问环节,上官教授只对高余的问题说了这句话。
回答问题完毕后,上官教授追问:“请问这位同学,你是几年级学生?”
高余挠挠头,回答说:“我读大三。”
“没想到本科学生能提出这么深的问题,我还以为是博士生呢。”
话音一落,报告厅里响起一阵会心的笑声。
高余灵机一动说:“那我考您的研究生吧?一直读到博士。”
“好啊!清华大学的学生肯考我们江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很大决心啊!”
场下又响一阵愉快的笑声。这句回答十分机智,让在场的清华学生满足了虚荣心,却没给高余肯定的答案,言外之意是还得看成绩呢。
报告后,很多学生上讲台与上官教授合影,高余也瞅准机会,与上官教授自拍了几张合影。上官教授认出他,特地伸出手与他握了一下,拍拍他的肩说:“小学弟,你很适合做学术研究,要有目标、有定力,将来别改行啊!”
上官教授说高余要考江城大学的研究生需要很大决心,本来就是当时兴奋之余那么一说,高余听完未往心里去。他原计划毕业后要去美国的,历届清华和北大的毕业生,都会有相当一部分去了美国。他有把握考取美国一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即使不出国,他考清华本校的研究生也完全有把握。
等平静下来之后,又经过深思熟虑,他才打定主意要考上官教授的研究生。一是出于对上官教授的崇拜,跟上官教授学习,学术上进步会很快,将来发展机会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