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晚上,我发现人们行事的标准好像从来都不是自己的底线,而是社会的底线。我这时候才认识到,这是不对的。假如社会的目的是让人变成不好的人,父母亲从小就会逼着孩子成为不好的人,即使没有,自己也会慢慢的成为一个不好的人。这是这个社会的魔力,所有的人类在为它服务,少数人在掌控它,这是一张比真实的面具,但面具之下这并不是社会本来的想法。人类应该记住,社会不是一个人的社会,社会是所有人的社会。
是否在很小的时候,自己心中想成为的那个人,他是怎样的?是一个超级英雄?或者是科学家?还是宇航员?我想大部分人的最初之梦,一定是和这些人有关的,这是我们大脑给予我们的最初选项,这些选项关社会,而是同我们个人的享受有关。而直到后来,这个时代好像在推着你成为某个专业的学习者,例如教育,金融,心理。而在时代的推波助澜下,我们的父母也加入了进来,他们会四处奔波问询将来哪个职业可以赚钱,可以活得很轻松,可以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人,可是,这真的值得羡慕吗?再到最后,即使我们仍然能够保持最后一丝的最初之心,而大部分人将在现实的压力下,一辈子同真正的自己挥手道别,背道而驰。
这就像尼采所说的“权力意志”,我认为这种力量并不是全能的,它扩张在大部分人身上,却也没有病入膏肓,所以人类的主宰权,永远都在自己身上,即使是选择死亡时的态度。
社会的阶级走向一定是金字塔形状的,而在这种条件之下出生的人,便会拥有一套属于这个人类社会金字塔适用的法则,塔尖的人是少部分建立社会规矩的人,而大部分底端的人则是被动接受规矩者,但有一点可厚非,所有的人类都是金字塔的构造者,缺一不可。所以接下来讨论的基础,也就是发生在金字塔之上的。金字塔不是一个人的金字塔,是所有人的金字塔。
我所说的只关精神,再由精神决定所行,然后和这个社会共处,底层人在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则之时,也能抽身出来,做一做那个只为自己而存在的自己。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能力,在我们生活中,成年好像是一个分水岭,实际上不是的,一个人的成熟取决于精神成熟,也就是经历过哪些事,而不是妄年龄数字的剧增。社会的选择总是在逼着我们去做某些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事情。比如在读书时期,我似乎是一个喜欢玩游戏和看书的人,而在我这些爱好暴露出来的时候,我的父亲暴跳如雷,对我说,你必须好好学习,那些书看了有什么用,我们家庭也穷,你玩游戏又有什么用?面对这些话语,我曾一度不曾理睬,而后我的父亲强行收了我的手机和书籍,理由是他的年龄和他所经历过的社会构造,让他决定了我的这些爱好将来在社会中一定没有一席之地,至少在我们这种家庭,是没有活路的。从此我的爱好暴露,就如同黑暗里不朽的老鼠曝晒在阳光下,日夜鞭打,直到我的心里它们的死去。就这样到了高中,该到选志愿的时候了,某些家长也一定会根据当下社会的需求和他们自以为是的判断,决定孩子所选专业和学科,虽然我不曾受到这样的待遇,可在潜意识里,我总把我的选择和父亲的想法挂钩,令我不敢一意孤行,让我总是会顾虑重重。
这种第三人称所掌握的内心会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大学的时候选好专业再毕业就业,在这里所就业的大前提,也就是从小这些所带来的潜移默化,而当你决定做一个你其实没那么喜欢但可以维持生计的时候,这便是这种第三人称所带给你的最后一根稻草。会有很多人妥协,然后就这样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