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百姓平地一声吼,如水溅油锅,激起了数的喊声。
“我也要给我家孩子报名!”
“我也要报名!”
“我也要报名!”
……
喊话报名者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方远等人诧然回首,想不明白这些百姓们怎么忽然跟疯了一样,激情踊跃地喊着叫着要报名求学。
知其内情的于越笑道:“怕是大家都知道了张夫子一人一年只收200文束脩的事情。”
“200文?!”方远惊叫出声,“当夫子的岂不是得饿死?”
于越忍笑,“听说她为了不被饿死,从县城买完《论语回去,就赶忙宣布再不收学生。”
方远面露失望,“那我岂不是也没法跟张夫子学习?”
话音刚落,就见收拾了碎纸屑,把鼓归还给人家的张梓若登上马车,向众人团团拱手。
“各位兄弟姐妹,父老乡亲们,多谢诸位抬爱,愿亲自来学习或将孩子送到我这里。我在这里谢过诸位!
但我一人讲课终究有限,而且学堂不大,容纳不下太多人——”
方远一听,自己将要被拒绝,那还了得?当即扬声喊道:
“张夫子,我知道您为了回馈乡里收的束脩极少!反倒自己要贴钱!收的人越多,您自己反贴补得越多!”
他嗓门大,声音亮。许多人都听清了他的话,方才知晓为何张夫子收的束脩如此之少。
知道人家是在倒贴钱,教村里孩子。凡有良知和羞耻心的人家便都又熄灭了报名的心思。
喧闹的声浪渐止。
方远的声音愈发清晰:“我不是您村中的人,也不用您贴钱。我愿意加倍交学费!多多加倍!”
“我们也愿意加倍!”其他富家子弟纷纷附和。
方羽想起他们去过的乐园,灵光一闪。
“您让村民们按照您的要求建乐园,验收后,收他们为徒。
若是我们按照您的要求,建个大的书院,是不是就可以了?”
收到消息,匆匆赶来的县尉,大老远就听见了自己的儿女在大放豪辞,那一掷千金的架势比他这个当爹的都阔绰!
加倍的交钱?
还要给人建书院?
你们可真是心疼老爹,节俭持家的好儿女啊!
混账!
县尉既心疼又气恼,骑在马上,神色不善地打量引得自己儿女狂送钱的女子。
张梓若听了方氏兄妹的话,笑道:“书院自然是要建的,但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建成的。诸位若要学习,可先去河湾村听公开课!”
“除了我以外,还有许多优秀的夫子、读书人在分享学识!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方远不满意:“张夫子,讲学大赛分享的都是经史子集,我们想学物理。”
“对!我们主要是对物理感兴趣。”他的朋友们目标明确,“我们不想念知乎者也。”
张梓若望着他们充满了求知欲的双眼,略一思索,如果把他们培养出来,培养这么一批有动手能力又有足够的财力去寻找原料的物理人才,也许很多存于计划中的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了!
她心中一动,欣然应下:“好!给你们开个小班!专门讲授理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