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位便宜大舅哥是不是还是想到中源厂上班?”
严谨不用想也能知道,肯定是因为这事。
徐新想进厂想疯了。
为什么就不能呆在老家,好好种果树?
他还真执着,都拒绝他多少次了,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徐璐点点头。
“你怎么跟他说的?”
“我说厂里的事情,我做不了主,我也不想参与。”
严谨嗯了一声。
“他现在肯定是恨死我了!”
“我不喜欢舅舅,不要让他来这里上班!”
就连朵朵都拒绝了徐新。
“好,既然朵朵不喜欢,那我们就不让他来上班,让他在老家过安稳日子!”
徐新只要一来,肯定闹得全家鸡飞狗跳。
严谨可不想现在的好日子被破坏。
……
1984年9月17日。
华夏青年报头版的一张图片吸引了无数人。
照片上是一个女孩子。
她皮肤黝黑,手握铅笔,瞪大眼睛看着前方。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后,脑海中蹦出两个问题:
她在看什么?
她在渴望着什么?
真正让读者感触的是,照片旁边的注释。
【你我丰衣足食,对你我来说,垂手可得的东西,也许对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梦。她渴望读书,可家里没有钱供她读书,她承载着家里的希望,可贫困的家,承担不起她的希望。】
那天,很多很多人都被这张照片触动了!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了解到,原来在贫困的大山里,还有人上不起学。
真是可怜。
当天,韩明娟的那张照片,迅速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9月18日。
另一重量级媒体,华夏晨报发力。
头版头条文章标题:【谁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文章鲜明指出,当下,华夏最需要的,不是派遣多少留学生去国外深造,而是把基础教育做好,让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学上。
我们不应该把钱投放到资助留学生出国留学上,而是应该帮助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让他们有学上,有希望在。
留学生能够留学,他们的家庭条件本来就不错,给他们资助,只是锦上添花。
而资助那些贫困孩子的话,就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哪一个更迫切?
到底谁才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人深思。
……
这只是头版。
再往后翻,华夏晨报更是用一个大通版,图文并茂,讲述了记者蒋彬彬在大山里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让人看罢,唏嘘不已。
那些照片中,其中就有昨天华夏青年报刊登的那一张大眼睛女孩。
这次的报道更详尽。
读者对贫困山区的现状,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简直触目惊心!
原来,在华夏,还有这样贫困的地方。
每天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病了没钱治,饿了喝玉米糊糊,家里孩子要走很远很远山路去上学。
他们吃了那么多那么多的苦,却连学费都交不起。
他们太需要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