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一个六个人的群聊。”
师傅突然走过来说道。
“…那是四年前的案子,一时间轰动全国,局长特意命我协助特案组的人联合破案,务必保全剩下三个可能受害人的生命。”
我看到师傅狠狠吸了一口气,呼气的时候甚至可以听到声音,于是我猜那三个受害人大抵全部都遇害了。
“那凶手抓到了吗?”
“没有。”师傅顿了顿,眼神定定的望着我,“而且再也抓不到了。”
这话让我疑惑,即便是改头换姓出了国,只要手续齐全也能做到引渡…除非他事先就去了美国,并且一辈子都不打算回来。
我接过师傅手中的卷宗,开始查看六个被害人的资料,四年前我还在国外上学,因此也没有看过这本炽手可热的《谜团》。
这本书常年都在师傅的桌角摆着,边缘有被翻阅了很多遍的痕迹,扉页上印着六位作者的名字…很难把他们和档案中的一寸照片联系在一起。
“他们互相认识多年,彼此间亦志趣相投,否则也不会答应六个人同写一部联文。”
我点了点头,确实,联文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纲轮流写作,谁也不知道前一个人和后一个人会赋予这个故事怎样的发展剧情。这对他们所写的悬疑题材来说,再合适不过。
“由于六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行事风格截然不同,他们的剧情反而呈现了一种诡异的平衡点。主人公陆续发生的事情也十分匪夷所思,在网上连载的非常火爆。”
可是第一位受害人却死在了临近结尾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补充道。
“苏黎出生于富贵人家,从小受的均是高等教育,四年前刚满十九岁,他的父亲对他非常不好,导致他一直患有暴躁性人格进击障碍…但是从这本书中的反应来看,他应该算是推理犯罪方面的天才。”
他的死法正如他给书中第一个离婚律师定义的审判一样——焚化炉里烧成灰烬,连DNA都验不出来。“只有烈火才能平静所有的罪恶”,这是书中的原句,就贴在焚化炉旁边的操作台上。
“第二个人是一位中学生物老师,43岁,早年曾在首都金牌实验班教学,但后来因被班上的学生指认虐待学生而被校方开除,后来只好回到家乡的小城镇继续教书。”
如果说相由心生的话,第一位受害人还勉强符合“阴郁”的标准,但这位中学老师却是丝毫看不出有写密室杀人案的潜质…
而且还是死在了自己设定的自动点火器手里,在煤气浓度刚好弥漫到卧室的时候…轰的一声爆破了整个屋子。
“这位受害人的第一现场也是被破坏的很严重,据路过的目击者称,爆炸的冲击几乎将室内所有的轻型物品都随窗户的玻璃碎片倾泻而出…他整个人都被挤压在防盗窗上,脊柱和腿部均变形严重。”
这个场景委实让人反胃,我赶忙将下一篇档案翻上来,照片栏上是一位非常青春活泼的女郎,而且向下浏览生平事迹时也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我禁不住松了口气。
“因为这六个人相互之间除了网上之外几乎没什么多余的联系,而且也不在同一省份,因此前两个人陆续出事之后,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警惕。”
”这种状况持续到第三个受害人也失去消息之后,才引起剩余三个人的重视…毕竟太巧合了,每个人都是在刚发布完自己的相应章节之后就彻底消失。而第四位受害人又恰好和第三位受害人是情侣关系,因此马不停蹄来到了公安局报案登记。”
师傅又从电脑里调出了问询记录,该男子竟然是位小有名气的演员,样貌上十分让人深刻。于是我又返回去看了看第三位女受害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