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扭头看向朱榑,眼神中透着猜疑和不解。
“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国家办学,那是从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有了的;
如今我大明才立国十几年,就要废除国子学,那岂不是要被后世笑话?”
朱榑显然是早就预料到了朱元璋的反应,他非但没有惶恐,反而面上带着一丝笑容。
“父皇误会了,儿臣的意思,是废除国子学,改立别的名目,重设衙门,免得日后再有麻烦。”
朱元璋皱眉沉思,心中也在权衡。
按理说,朱榑的提议,似乎有些繁琐,甚至无用。
可裁撤国子学,也的确可以打击某些人的气焰,而重新设立,也能保证国家文脉不辍,大明不至于被后世耻笑。
思量片刻,朱元璋道:“说说你的想法。”
朱榑答应一声,立刻解释道:“以往国子学所授,不过是写经史子集,八股文章;学生只要符合条件,便能入学;
却不知,其中可能混迹不少本性顽劣,甚至有过斑斑劣迹的恶徒。
再过几年,天下太平,甚至可能有人暗中买卖国子学的入学资格,到时候,我大明选材的渠道,反而成了旁人敛财的渠道。
所以儿臣以为,入学条件,该适当修改;入学后,还要每年甚至每季度考试,淘汰劣者,补入新人,保证国子学的优质。”
说完这些,朱榑看在朱元璋,心中又是一阵腹诽。
【这么一来,学子为了读书,肯定是要更加努力,谁还有心情理会别人的事?】
【到时候过些时日,再将授官什么的,加上各种条件,到时候,这些人就只能老老实实读书,甚至连考虑名声什么的,都顾不得了。】
朱榑心中想着,嘴上却也没有闲着。
“陛下,如此一来,国子学必然可以远超历朝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