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些话充分表明对比、比较的重要性。世界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没有比较,就没有黑暗和光明的差别、没有美丽与丑陋的差别,只有进行比较,才能使不同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对比效应”。
心理学词典
对比效应也称“感觉对比”,是指同一刺激在不同的背景作用下产生不同感觉的心理现象。“对比”可以强化或者弱化某一形象在个人心中的位置。
如今,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哪个产品绝对“好”,也没有哪个产品绝对“不好”,因此,在销售中,你要善于把自己的产品与同类产品进行对比,针对客户的需求,有效地突出自己产品的优势。
举个例子,计算机销售人员将产品推销给工程师时,应该明确客户最重视计算机的硬件和系统性能。因此,在推销的时候销售员应该通过比较,突出自己产品的硬件和系统性能比同类产品过硬,这样才更容易打动客户。下面有个小故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张三和李四聊天,张三说:“今天我赢了网球冠军和游泳冠军。”
李四不太相信,就问他是怎么赢的,张三说:“我和游泳冠军比网球,和网球冠军比游泳。”
这个笑话和“田忌赛马”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告诉我们:在销售中,要学会用自己产品的优势去比对手产品的不足。那么,在具体运用“对比效应”推销产品时,该怎么做呢?下面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1)用对手产品做反衬。
所谓反衬,是指用对手产品的不足,衬托自己产品的优点,从而使自己产品的优点更加突出,使客户印象更加深刻。当然,这必须事先了解对手产品的特点,并确定自己的产品真的有某方面的优势。
一位铸砂厂的销售员去拜访一家铸铁厂的采购经理。见面后,销售员在地上铺了一张报纸,然后从包里取出一袋砂,然后往纸上一倒,顿时灰尘四起。采购经理几乎要窒息,大吼起来:“你在干什么?”
销售员说:“这是贵公司目前使用的砂,是我前天在你们公司生产现场取样的。”
然后,他又在地上铺了一张报纸,倒上一袋砂,这时没有灰尘,采购经理感到大为惊奇。经过这番对比,采购经理清楚了两种砂的性能、硬度和外观,最后决定购买销售员推荐的砂。
无需多说,只需比较,就能打动客户作出购买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比中,销售员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要轻易批评竞争对手的产品。因为背后说人坏话显得不厚道,显得小家子气,会引起客户的反感。在对比的时候,可遵循这几个步骤:第一,说明自己产品的若干特色;第二,说出自己产品的最大的优点;第三,举出对手产品最大的缺点;最后,进行价格对比。
(2)向客户介绍自己产品的独特卖点。
当今社会,商品琳琅满目,商业广告铺天盖地,面对无处不在的推销,消费者也会感到迷茫。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销售人员能看准消费者的心理,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独一无二的个性。所谓独一无二的个性,是指产品的优点、品质、外观等是别的产品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别的产品无法比拟的。
举个例子,达美乐比萨食品的口号是“30分钟内送货上门”,保证比萨食品送到客户手中时是温热的。由于其他速食产品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达美乐依靠这个独特的优点在速食食品中迅速崛起,并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稀缺效应
让你的产品变成“紧俏货”
销售心经
物以稀为贵,越稀少的东西其市场价值越高。因此,在销售中,销售人员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变成“紧俏货”,利用人们对稀缺物的渴望实现营销目的。
蔡小姐是某售楼中心的销售人员。一天,一位客户来咨询房价,并看中了A套房。在带客户去看A套房子时,蔡小姐告诉客户:“先生,A套房你可以看,但是三天之前它已经被一位先生预订了。因此,如果你要买,只能选择B套房了。”
听蔡小姐这么说,客户说:“没关系,我去看看再说。”看完之后,客户觉得A套房果然不错,但既然有人预订,只能怪自己来晚了,于是有点失望地离开了。
两天后,蔡小姐给那位客户打电话,高兴地说:“先生,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之前预订A套房的那位客户由于资金问题取消了预订,而我当时发现你比较喜欢这套房子,于是就第一个告诉你,你还打算买吗?”
客户听了这个消息,顿时有了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既然机会来了,那一定要把握住,于是迅速与蔡小姐签订了购房合同。就这样,蔡小姐顺利销售了A套房。
蔡小姐为什么轻松卖出房子呢?因为她巧妙地激发出客户对A套房的好感,之后又充分利用客户“害怕买不到”的心理,使客户在惊喜之余,迅速作出购买决定。要知道,当初她告诉客户A套房已经有人预订的目的就是让客户觉得A套房比B套房好,从而让客户对A套房产生好感,为之后的推销做铺垫。
“难得的东西,得到之后才会格外珍惜”说的就是人们对稀缺物品渴望程度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稀缺效应”。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反映了人们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的深层心理。因此,如果你懂得给客户制造“购买危机”,让客户觉得你的产品非常紧俏,那么你的产品会更受客户的青睐。
心理学词典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越难得到、越稀少的东西越容易激起人们的获得欲望。这种对越稀少的东西渴求越强烈的心理状态被称为“稀缺效应”。
打个比方,你可以对客户说:“我们公司可能人手不够,会减少产品生产量,所以从下个月开始,产品会比较紧缺。”你也可以这样说:“最近原材料价格上涨,我们的产品价格不久也会上调一些,建议你早点购买。”这样说,就会刺激客户的购买心理,使客户快一点儿作出购买决定。
一般来说,人们有这样一种想法:紧俏产品肯定不错,否则怎么会供不应求呢?所以再不买就买不到了,还是赶快买吧!如果你抓住客户这种心理,就等于抓住了客户的钱包,成交概率自然高得多,产品自然卖得快。下面这个故事中,经理就是在给客户制造购买压力。
在世界滑板行业,有一个品牌叫西拉斯&玛丽亚,它的东京分店在营销方面不走寻常路。每次只允许20名顾客进入,其他顾客必须站在门外等候,由工作人员拉起绳子,维持现场秩序。当前一批顾客离开之后,工作人员会更换货架上的商品。这种做法不仅没有让顾客感到烦躁,相反,大家都乐此不疲。
在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些略带夸张成分的市场信息,或与自己产品有关的销售行情,让客户觉得现在是购买产品的最好时机,再不买就晚了,从而促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