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BOOK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凭一腔热血想未来(1)(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靠的是革命理想和一腔热血。在银行的工作岗位上要想有所作为,也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有理想,才能立足现在、开辟未来;有革命精神,才能艰苦奋斗、一往无前。

在银行工作更需要看得远,想得远,走得远。

每个人都想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甚至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成为人们敬仰和追随的对象,但是实际上能够实现理想的人并不多。这主要是许多人没有将幻想转变为理想,尽管羡慕别人的成就,却不知道怎样才能成就那样的事业;没有清晰地看到未来的目标,并找到奔向未来目标的路径,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利益得失;没有将“想得美”与“干得好”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只能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回首往事徒增感叹而已。

银行职员的岗位理想是在个人专业知识、能力、兴趣和激情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状态的向往和追求,是职业价值观的体现。

现在的人们更加务实,而不愿奢谈理想,因而常常在工作岗位上迷失。

理想常常与现实发生矛盾,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理想实现的过程。

理想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要有职业素质做保证,要根据个人能力和客观条件去合理定位,把理想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

理想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天天脚踏实地地工作,用岗位业绩搭建起实现的阶梯。

岗位行为只有拥有岗位理想的导航,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走向未来的足迹只有用理想连缀起来,才会变得光彩夺目,才会是值得回忆的光辉历史。

通向银行家的路并不遥远

银行家,这是银行职员最羡慕的头衔,也是银行职员奋斗的目标。

一般说来,从一个普通银行职员到银行家,路途非常长。刚刚进入银行的人,没有几个人想过自己要成为银行家,因为在一般人眼里,银行家离自己实在太远了。成为银行家,对某些银行职员来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有的人在银行干了一辈子,也没搞清楚银行家是什么样,对他来说,想成为银行家确实是件难事。

其实,银行家并不是具体时间点的一个状态,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越是接近银行家的状态,对银行来说价值就越大。

只要你向银行家的方向努力,就会离银行家越来越近。

经过艰苦的努力之后,即使你没有成为银行家,离银行家也不过一步之遥。

通向银行家的路并不遥远,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踏上这条路。只要你在这条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就会离终点越来越近。

从“叛逃”者到银行家

林毅夫,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从一个“叛逃”者走到世界著名银行家的位置,用了不到三十年。

林毅夫1952年出生在中国台湾省宜兰县。他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就给他取名林正义。林毅夫到祖国大陆后,根据父愿和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教诲,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可见他在走向银行家之前,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林毅夫生在台湾省,却心系祖国大陆。后来,经过种种波折,他通过泅渡的方式奔向了念念不忘的祖国。

回到祖国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专业学习。由于他比较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比较流畅,在同学中逐渐显现出优势。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人。刚刚对外开放的198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来中国访问。舒尔茨来到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时,需要一位翻译。经过反复挑选,林毅夫成为最适合的人选。正是这个意外的机会,让他找到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殿堂的路径。

林毅夫给舒尔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舒尔茨对他的翻译更是大加赞赏。

后来,舒尔茨似乎从林毅夫身上发现了什么,他问林毅夫:“你想到美国读博士吗?”

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想呀。”

于是,舒尔茨回到美国后不久,便推荐林毅夫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

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他没有任何停顿便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1987年,林毅夫回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

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把林毅夫看作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多次邀请他出国访问与做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评出的每年只有一位的政策论文奖,当年他还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最高奖项。2000年他出版了《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林毅夫是国家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规划”的起草人之一。他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他秉承北大优良的学术传统,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为己任,以建立一所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为目标,不懈地致力于科研发展、教学革新、人才培养、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此,林毅夫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以后,参与了包括电信改革、加入WTO、金融改革、农村发展、社保体系、农民工、粮食等问题的政策制定和讨论,受到了政界和理论界的重视。他还与同人一道,成立了长城金融研究所,为改革中国的金融体制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而奔走呼号。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世界的瞩目。

林毅夫曾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并在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正式任命时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的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林毅夫,本来是职业军人,但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发展路线,并且由于他的坚持,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银行家。

林毅夫的经历告诉我们,走向银行家的路并不遥远。对于银行职员来说,成为银行家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只要肯专注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从业本事,是成为银行家的基本要素。

银行职员注重的往往是岗位技能,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理论修养,这会放慢走向银行家的脚步。

银行业务的操作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银行系统的影响。

确定成为银行家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就会变成可能。

你“见钱眼开”吗

这里所说的见钱眼开,不是说为了些许利益不顾一切,而是指在经营钱的行业里工作的一种精神状态。

银行是经营钱的地方,如果银行职员一进入工作岗位就眼睛发亮,就会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状态,激发出强烈的工作激情。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